《金匮悬解》肝着——旋覆花汤


五脏风寒七:肝着,其人常欲蹈其胸上,先未苦时,但欲饮热,旋覆花汤主之。

肝着者,肝气痹着而不舒也。肝愈郁而风愈动,风木荡摇,神魂悬虚,故常欲人蹈其胸上。先未苦时,水寒木燥,故但欲饮热。旋覆花汤,旋覆、新绛,行血而清风,葱白通经而泻滞也。

1 肝着者,肝脏虚寒,营虚寒涩,血郁气滞,肝气痹着而不行也。

血虚寒涩而痹着,气机壅滞而不行,血涩气滞,着而不行,胸上如有物粘着而不流动,病气不移,故常蹈其胸上者,舒展气机,以缓痹着,但欲饮热者,热则留着之气欲行。但欲饮热,必畏饮凉,一饮凉则痹着郁阻更重。旋覆花,涤荡胸中瘀浊而下气逆,行营虚之凝涩(凝涩即为痹着),葱白,行阳经之气,以运痹着之血,通经而泄滞,新降,辟秽行瘀。

2 神魂悬虚者,阴血寒涩,阳神不足,胆木不降,故悬虚不宁,故常蹈其胸上安神定志,也是舒展气机,以行痹着。肝着者,有胸闷短气,胸胁疼痛,痰涎呕哕,口渴烦燥,噫气不停等等。(人体所有经脉气血皆是有肝气的存在,凡有经脉气血瘀滞皆会导至肝气郁结痹着。肝气敷布即为阳气敷布也,阳郁即肝着。)

3 肝脏虚寒,温气不足,不能化火,则心气不足。胸阳不足,营血虚涩,则痹着而不行也。营血虚寒,不能化气,宗气衰微,则胸膈胀满,短气不舒。肺气不降,甲木痞结,则见胸疼。此甲木痞结胸疼者,或胀疼隐痛,或是牵引掣痛,也就是一动就痛,不动则不痛。转侧翻身,或深呼吸,牵引掣痛就会加重,还有的在胸胁间神经痛。还有的会发寒热往来,此是少阳经经气不舒之象,少阳经郁,则发寒热往来。有胸闷短气者,气机不行也,不动则闷,动则无碍。总之以提纲主症,喜按喜饮热,剩下的症状,就靠下边附的病例来还原,不坱过多总结,同一个病,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来,各不相同,通过众多的病例医案,以现代疾病特征来还原《伤寒金匮》治病提纲。让现代疾病和传统医学,接近距离,完美对接。消除与传统医学的代沟,最大程度发挥《伤寒金匮》的治病功力,就是中医的复兴。

妇人气血亏虚者易有此病,还有就是经期下血而新虚,肝脏寒涩,则经脉瘀滞,气机不行,而成肝着也。或经期食寒饮冷,胃寒不降,厥气上逆,噫气连连,易有肝着。妇人有经期胸疼者,即是血走下而肝气不行而痹着也。

论;黄师在《长沙药解》有解新绛,在《玉揪药解》也有解茜草。此应不是一味药。陶弘景注解或为错误,但新绛又无处可寻,只能先以其说,茜草而代用。

旋覆花汤证,喜热恶凉,喜按,喜动恶静,胸中冷,怕吸凉,胸胁胀痛,短气胸闷,咽有异物,痰结成块,咳吐不出,口苦口干,或有寒热,无原由的憋气,胸有压迫感,气胸,食道癌,头眩,乳腺,胃痛呕逆,反酸烧心等。可以参考旋覆花代赭石汤证的案例与注解,二者临床证症,极为相近。

 


附;各家注解,肝着之论

1 刘献林:肝着,病名,肝脏气血瘀滞,着而不行所致的疾病。胸胁痞闷不舒,甚或胀痛,喜人按柔或蹈其胸上,但欲饮热,则胸中气机暂为通畅,胸部稍舒。旋覆花汤,下气散结,活血通络。

2 李今庸:肝着,是指邪气犯肝脏,至使肝之气血失调而郁滞,血郁气滞,着而不行,故为此名。蹈胸欲使其气内鼓,舒气机,畅血行而排出肝邪。饮热者,得热者留着之气则欲行。旋覆花汤,行气活血,通阳散结。

3 清,唐容川:盖肝主血,肝着,即是血粘着而不散也。血生于心,而归于肝,胸前之膈膜,以下入胞室。今着于胸前膈膜中,故欲人蹈其胸上以通之也。故用葱白,能通胸中之气,如胸痹而用薤白之例;用旋覆花以降胸中之气,如胸满噫气而用旋覆之例也。惟新绛乃茜草所染,用以破血,正是治肝经血着之要药。《金匮要略浅注补正》。

4 曹颖甫:肝着之病,胸中气机阻塞,以手按其胸,则稍舒,此肝乘肺之证也。胸中阳气不舒,故未病时常引热自救。旋覆花汤方,用葱十四茎以通阳而和肝,旋覆花三两以助肺;新绛以通络,而肝着愈矣《金匮发微》。

5 王晋三:旋覆花汤,通剂也,治半产漏下,乃通因通用之法,移治郁结伤中,胸胁疼痛等证,屡有殊功《绛雪园古方选注》

6 徐可忠:肝着者,如物之粘着而不流动。此是指胸中,胸膈,或胸腔,或胸胁肋间,如有物之粘着而不流动也,就是营血寒涩而气滞也。掐胸按摩,但欲饮热,不动之邪,遇热略散也。气冷益凝,故喜热饮溉之。

7 尤在泾:肝脏气血郁滞,着而不行,故名肝着。然虽肝着,而气反注于肺,所谓横之病也。蹈之内鼓而出肝邪,饮热则痹着之气得行。

 

图片

 

附一:胃痛——吴榷仙医案

卢某,50岁,顽固胃痛18年,西医诊为慢性胃炎。身瘦体弱,饮食减少救治。初诊;胸胁作痛,喜按,喜热饮,肝着之候也。旋覆花30克,茜草6克,火葱14茎整用(四川葱子较小者名火葱),初次煎好,两次分服之。

二诊,服上方胸痛喜按之证减速,仍喜饮热。大便曾解数次,肾囊微觉泠湿,服前方加味治之,旋覆花18克(包),茜草5克,干姜12克,云苓12克,炒枳实6克(打),火葱7茎整用,服2剂。以后始终以旋覆花汤为主,或配合枳术丸,栝蒌薤白汤,《外台》茯苓饮,六君子汤,计十一诊,肝着痊愈。

论:本条喜按,喜热饮,是肝着之候,病却是顽固胃痛。同一个旋覆花汤,表现出来的症状却不同。

附二:孙忠年医案——肝着

扬某,男,32岁,干部,1984年5月21日初诊,主诉;胸部闷疼一年余,头晕目眩,两胁隐痛,胸闷气促,常用手足捶胸则解。曾以慢性肝炎住院治疗三月,而胸闷痛加重,某医院又以“神经官能症”医治罔效。现症烦躁易怒,纳差失眠,胸闷叹息,两胁胀痛,常喜捶胸为肝郁气滞,脉络不通之肝着病。病久不愈肝气横逆,故时痛攻心,治以疏肝降气,温通脉络,处方;旋覆花15克(包),红花10克,葱茎半尺3根,3剂水煎服。同时用复方人参注射液,肌肉注射每日两支(余觉注射多余)。

6月1日二诊:服上药后症状减轻,上方加柴胡10克,莱菔子15克,丹参30克,3剂,

6月5日三诊:诸症悉愈,嘱服刺五加片,以巩固疗效。

按语;本案肝着表现,表较典型,果用旋覆花汤即效。

附三:尉中民医案——憋气

患者,女,20岁,2014年2月7日就诊。体弱,有咳嗽史,偶有气憋,静则加重,动则无碍,当地医院查肺部CT与彩超均正常,近日外感,咳嗽痰少色白,便畅,时有月经后期,经量正常,舌质红,苔薄白,脉细小。辩为脾虚气滞证,治以行气止咳,补益脾胃,处方;旋覆花30克(包),茜草10克,紫菀10克,白术12克,茯苓15克,丝瓜络10克,党参9克,清半夏9克,炙甘草10克,每日1剂,水煎,分2次温服,服药7剂后,明显减轻,舌苔薄,脉细,守方改党参为15克,继服14剂后,咳嗽未作,无憋气及胸闷症状,月经遂渐恢复正常。

论:本条医案,就是旋覆花汤证。憋气胸闷,就是典型的血瘀而气滞,血虚寒涩而不行,故为痹着。虽是阳虚肝寒之气虚血瘀,但是肝着,就是血郁而气滞,就是肝寒虚涩,营血痹着不行而气滞也。所以胸闷憋气,所以气逆不降也。肝经寒涩,故上血痹着不行,下寒涩月经不调。脉细者,经脉虚寒也。此方少大葱,大葱为通经阳之要药,此方偏向于旋覆花代赭石汤,旋覆花降气逆,党参半夏茯苓,运化脾胃,升清降浊,气降则不憋闷。气升则月经调。舌红者火逆也,苔白者肺津凝郁也,脉细者,木气不能升降也。

图片

 

附四:尉中民医案——冠心病

患者,男,53岁,2015年3月就诊,胸闷压迫感持续多年,2013年当地医院诊断为“冠心病”,造影显示,左前降支近中度狭窄百分之六十,D1开口狭窄百分之六十,即往有乙肝病史,肝功正常,刻下,近日胸闷严重,纳可,二便正常,舌体胖,边有齿痕,苔白,质黯,脉细少力,辩为心气不足,肝郁血瘀证,治以补益心气,疏肝活血,化瘀通络,处方,旋覆花20克(包),茜草10克,葱3茎,党参15克,茯苓15克,白术15克,柴胡10克,桃仁10克,白芍10克,余下不载,每日一剂,分2次服,服药14剂后胸胁憋闷,明显好转,舌苔薄白,齿痕减,脉细少力,无其它不适,守方改旋覆花为30克,继服2个月复查血指标正常,复查造影显示病无加重。

论:本条病例是旋覆花证,用旋覆花代赭石汤也未尝不可。此病气逆上盛,也因肝血痹着不行也。此病后期,可以用附子扶阳,温燥脾肾,因脉细无力。前期不能用,此是肝着,就治肝着,肝着之后,再用附子。此冠心病者,如果不细辩诊,会不会上来就用李老的破格救心汤。

附五:余国俊教授讲课实录,江尔逊老中医自治医案,与气胸医案;

  20岁时,仲秋月,偶感寒,咳嗽,胁痛,这种胁痛不是隐痛,不是胀痛,也不是刺痛,而是掣痛,即牵引作痛。就是肢体静止不动就不痛,一动就痛;如果转身或翻身,或深呼吸,牵引掣痛就会加重。这就是症状特征。当时还有寒热往来,每天几十次,每次发几分钟,或十余分钟。恶寒的时候,背心如冷水洒泼,发热的时候,又如烈火燎灼。那时还在学医,认为是柴胡汤证,就开了一剂小柴胡汤加减,服后无效,他的老师陈鼎三先生笑着说;这个不是柴胡证,是香附旋覆花汤证,毫厘千里,慎之慎之。陈老便开了香附旋覆花汤,生香附,旋覆花(包煎),紫苏子,广陈皮,茯苓各9克,法半夏,薏苡仁各15克,因为方中有旋覆花,江老喝药时感觉甘涩难咽,咽下就呕,半天时间,断续呕出黏涎一碗左右,想不到寒热,胁痛就完全消失了。江老非常高兴,不过这道陌生的时方,药味那么平淡,为什么效果那么好?于时请教老师。先生出示《温病条辩》下焦篇第四十一条,“伏暑,湿温胁痛,或咳,或不咳,无寒,但潮热,或竟寒热如疟状,不可误认柴胡证,香附旋覆花汤主之”。

  江老当年20岁,经明师指引,初识香附旋覆花汤。随着阅历渐多,在取仲张仲景小柴胡汤方证,与吴鞠通的香附旋覆花汤证合勘,就心中了了。他说这两个方证,都有寒热往来,这点实在不容易鉴别,容易鉴别的是胸胁部位特殊症征,那可是大相径庭的啊!柴胡汤方证是胸胁苦满,或者还兼痛,但绝不是牵掣作痛。这是由于无形邪气郁于少阳,偏于半表。

香附旋覆花汤方证,是胸胁牵掣作痛,而不是苦满。这是由于有形水饮停聚胸胁,偏于半里,这就是鉴别诊断要点。

问:小柴胡汤方证与香附旋覆花汤证,都属于少阳病吗?答是的,都是少阳病。问:一个在半表,一个在半里?答:一个偏于半表,一个偏于半里。病位都在少阳。问:老师说香附旋覆花汤方证的症状特征是胸胁掣痛,其病因病机是水饮停聚胸胁。我要问的是,是不是只有水饮停聚胸胁,才会引起胸胁掣痛?答:我原来也是这样认为的。但在2009年,我用香附旋覆花汤3剂,迅速治愈一例气发性气胸之后,就不那样认为了。2009年秋,一位男性患者,31岁,身高1.67,消瘦,嗜烟酒,经常咳嗽。有一次受寒剧烈咳嗽,胸部剧痛,牵及肩背。某医院胸透显示患者自发性气胸。患者疼痛剧烈,听人说可以胸腔穿刺抽气体,家属极力阻止,要求服中药一试。其人胸部隐痛,咳嗽加剧,胸闷短气,翻身转侧也疼,舌象正常。斟酌片刻,用香附旋覆花汤,加桔梗,炒枳壳,姜黄,降香,三七粉,服完一剂,似有减轻,连服3剂,胸痛消失,遗留轻微咳嗽,转用柴胡桂枝汤合金沸草散3剂,咳嗽也止。通过这例气胸治验,我们又回到了前面的话题,即抓主症,抓主症,有是证,用是方。胸部疼痛,咳嗽加剧,翻身转侧也痛,类似香附旋覆花汤主证。管它是水饮也好,气体充斥也好,休问来路,有是证,用是方,如此而已。

论;本条两个医案,一个胸膈掣疼,一个是气胸,都是相同的病理,也都是同一个方子,只是表现出来的病症不同而已。

1 江老病例,偶感寒,咳嗽,胁痛,牵引掣痛,寒热往来,此不是柴胡汤证。就是旋覆花汤,或旋覆花代赭石汤。为什么寒热往来,不是柴胡汤证,用小柴胡也不愈。此病是外感之来路,表闭肺郁,津液凝郁,化为痰饮,肺胃郁格,壅满不降,甲木上逆,则心下痞硬,筋脉痞结,故见牵引掣痛。少阳甲木不降,经气郁遏,故见寒热往来,此寒热往来,不是少阳柴胡汤证,而是肺胃不降,郁格少阳经气不降也,少阳经郁,则发寒热往来。此观奔豚汤提纲则知,乙木郁冲,少阳之逆,则发寒热往来。奔豚汤用半夏葛根,降阳明疏少阳,而不用柴胡汤。黄师解,肝胆同气,木气上冲,胆木不得下行,经气郁迫,故往来寒热。以少阳半表半里,经气郁迫,表里胜负,故见寒热往来(观奔豚二)。第一要点;旋覆花之寒热往来,胃逆痰壅,郁其少阳也。区别外感传经少阳,小柴胡之寒热往来也。另外一点;本条不是温病,就是伤寒杂病,此用香附旋覆花也能愈者,用旋覆花代赭石汤也能治愈,用旋覆花汤也能愈。甲木不降,则心下痞硬,痰涎壅塞,则见牵引掣痛。所以吐出痰涎约一碗,此不是药苦,咽不下去,是有痰涎,入口即吐。吐完则痛消失,即是此理。

2 气胸患者,缘于一次受寒,肺胃上逆,则剧烈咳嗽,甲木不降而痞结,横寒胁肋,肺气上逆,故咳则剧痛,胆经郁迫,则牵及肩背,翻身转侧也疼。胃逆肺阻,故胸闷短气,胸胁筋急,故发气胸。医院胸透,诊为气胸。香附旋覆花汤,降胃逆以消痞满,胃降则肺胆俱降,故六剂病愈。此按语言,治此气胸的经验,就是抓主症,抓主症,管它是水饮停聚也好,气体充斥也好,有是证,用是方。此胃逆不降,肺气壅满,气郁则胀,则为气胸,津郁为饮,则见呕涎,气水互化,其实一理,气胸抽气,也有抽水。此病就是旋覆花代赭石汤证,《温病条辩》香附旋覆花提纲最后一句,言久不解者,间用控涎丹。为什么用控涎丹,还是痰涎不除,此若用旋覆花代赭石汤,何必在间用控涎丹,痰涎不去者,仍是肺胃不降也。

© 2025 中医之路  湖州滨湖街道和悦堂中医诊所 版权所有

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滨湖街道梅州路233号假日风情1幢3号